江科大的故事|计算机专业发展历程

作者:陈保香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计算机学院 九州手机登录入口,九州(中国):2022-08-15 投稿时间: 点击量:3256

【编者按】这是又一篇编者在查询校史档案时找到的专业系部发展文稿。复印存档的纸张上,既有铅字排版内容,也有作者当年手写文字,详细记录着一个专业的建设发展脉络。原文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编者联系执笔人陈保香老师校对文稿,发现他还细致保存着一袋专业建设成果资料。壮志冲霄汉,创业皆艰辛,岁月浸染了老人的容颜,却保留了他的赤子之心。文辞虽简,情怀却长,奋发犹如历历在目,激励吾辈不敢懈怠。

【作者简介】陈保香,生于1940年8月,1960年毕业于上海船舶制造学校船舶电气专业,当年10月留校工作。曾任华东船院三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七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党总支书记等职。

1978年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大学本科。原无线电教研组教师普遍感到。从国内外微电子技术发展动向出发,特别是我国造船行业在计算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于是自下而上地提出了筹建计算机专业的建议。

1978年5月,由院长肖流带队,有范仲义、夏祖勋同志参加,对武汉地区的高校和系统内厂、所进行了调研;随后又有夏祖勋、陈保香、刘同明等同志对上海有关工科院校和南京地区院校作了初步调查,收集资料、了解经验,并首次派刘同明、马小春同志去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宝山钢铁公司计算机专业人员培训班学习。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筹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设想和初步规划。根据教育部、国家计委1978年8月通知,于当年11月将镇江船院专业调整与改造意见正式报送六机部。其中正式列入我院设置电子计算机技术专业。

1979年2月7日,六机部报送由国防工办召开的院校专业调整会议审议,正式办理批准手续。与此同时,正式进行筹建专业工作。同年4月23日,六机部教育局学校教育处处长叶森同志传达了上级意见,确认我院设置的七个专业中,第六个专业为计算机专业,并建议学校每年能招收120人,希望学院讨论上报。随后在(79)六机教字1067文中称“……为适应国防工业和造船工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强了计算机应用科学专业……”专业名称定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对口部委的初步意见是“以电子计算机在造船工业中的应用为主,包括计算、控制、数据处埋等方面”,并指出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的迫切性。

1979年6月1日,六机部确定本专业密级为机密级。10月22日,由院党委组织部发出“关于组织机构设置中各系名称的说明”规定我系简称三系,全称为“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系”。下设计算机技术教研室。当时系负责人为范仲义,教研室负责人为夏祖勋、刘义发。该教研室除担负本专业筹建工作外, 还负责其他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电子实验室也归教研室领导。

筹建新专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师资水平急待提高,缺少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因此领导决定主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两件大事。

在1979—1980两年之中,在院系领导下,通力合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

1.在7761/7861两个班(中专电子技术班)开设电子计算机原理和BASIC语言两门课程,并在华东师大计算机系上机实习为厂长培训班开设计算机科技讲座,组织这些教学实践以便初步训练教师队伍,并使计算机科学技术第一次进入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去;

2.组织人才引进。1980年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调入副教授二人,高级工程师一人,虽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但从整体上加强了系一级的建设;分配来三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工农兵学员)。加强了计算机实验室的筹建力量,引进了少量基础扎实,本人志愿今后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工厂技术人员。同时深深认识到在国内计算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难以调入专业建设需要的骨干力量,只能一方面自力更生培养,另一方面寄希望于年青的本科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为此,学院于1980年7月上报上级领导机关要求分配文革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10人。

3.组织现有教师进修。1980年下半年派出教师6人分赴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华东工学院、上海工业大学听课进修,并且分配了教学任务,使专业的骨干课全部落实了第一批教师。同时对决定今后承担实验室建设的同志,派往上海机械学院听课并进行实验室实习。

4.对购买计算机设备问题进行大量的调研。先后考虑过购买 DJS-130 、TQ-16、Cromumen Syrtem3/7 VS-B等,由于资金关系,最后于1980年12月,六机部决定将中华造船厂CJ-709机无偿调拔我院使用以解决急需。

5. 关于招生问题。上级部门要求尽早尽快,院领导与系、教研室反复研究,落实措施,在派出教师进修自力更生组建专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下决心于1981年招收第一届学员,一个班35名。

机构的调整

从1981年起,为适应专业建设需要,对原有教研室人员构成进行了调整,划出电子技术教师及其数学任务到原301教研室。改为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研室,并将电子实验室也划归301教研室。这样便于计算机教研室集中精力于专业建设。

其次,鉴于船电、船体,机械专业等本科计划中已陆续安排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迫切要求有计算机设备上机实习,因此面向全院的计算机中心建设应先于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故集中了7位同志(以刘义发同志为负责人)致力于计算中心筹建工作。主要工作是接受中华造船厂CJ-709机的准备,人员培训机房设计,辅助设备添置,场地改造等。为了便于为全校服务,减轻三系工作负担于1981年8月,院领导决定将计算中心划归科研处领导。

计算机教研室仅有教师7人,由夏祖勋同志任教研室副主任。1981年12月决定成立计算机实验室,归属教研室领导,由谢振康同志负责。为加强教研室的建设,于1981年9月任命顾建业同志为副主任。计算机中心成立之后,集中力量进行了CJ-709机的搬迁与复机工作,1983年7月学院领导明确非三系的各专业计算机语言课由计算机中心承担教学任务,并成立教学组,由唐振民任组长。1984年3月9日正式任命计算中心副主任为刘义发、唐振民。1984年7月,又任命钱遥立为计算机中心主任。刘义发调离计算中心。

1986年7月改教研室为四个学科组,计算基础学科组(主任黄智生,主要承担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课程)软件学科组(主任刘同明,主要承担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课程)、系统结构、网络学科组(主任蒋贻濂,主要承担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人工智能学科组(主任翁妙凤,主要承担编译原理、人工智能、图形学等课程)。将计算中心与实验室统一建制,主任惠长坤、副主任黄辉。建立专业委员会作为协调机构,主任刘同明,委员有吴翰声,各学科主任以及控制中心主任、支部书记参加。建立计算机专业党支部,书记为夏祖勋、副书记顾建业。

1988年下半年开始,酝酿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88月11月1日学院下达正式文件,根据学院改革的总体设想,为有利于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决定撤消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系,成立电气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下设计算机基础学科组,计算机网络学科组、人工智能学科组、计算中心。任命顾子天为计算机系主住、陈保香、顾建业、陈稆为副主任。1989年1月9日,院批复成立七系系务委员会,由顾子天、陈保香、顾建业、陈稆、夏祖勋、翁妙凤、刘同明、蒋贻濂、惠长坤、丁公才组成,顾子天任主任;任命丁公才为办公室主任。

1988年12月,选举产生中共七系第一届总支委员会,陈保香任副书记。主持工作,顾子天、夏祖勋、顾建业为总支委员。下设一个教工支部,由杨丽君、夏祖勋任正副书记;一个学生支部,由顾建业、邓雁萍任正副书记。

1989年12月,撤销原有四个学科专业和计算机中心建制,成立计算机硬件教研室和软件教研室,分别由蒋贻濂,王士同任主任;成立机算机软件实验室属软件教研室,黄辉任主任;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属软件教研室,王阿弟任主任;成立计算中心,直属系领导,李文瑜任主任。

1990年10月前夕,院党委分二次下文,任命陈保香为党总支书记,生佳根为党总支付书记兼主任助理,主管学生工作。1990年10月23日下文任命吴翰声为系主任,陈保香、刘同明为副主任。

师资队伍

1981年6月,批准了第一批计算机专业讲师3人,1981年12月,批准工程师2人。到1985年共计有讲师7人,工程师转讲师2人,副教授1人,除去调出或考取研究生者,助教有11人。总共计21人。

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吸收新生力量,学校自1984年起有计划地采取代培方式,先后在南京航空学院、上海工业大学、华东工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等培养研究生共计7人(陆续学成返院)。

在1981—1985年间,可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并作了一定的师资储备。这几年里,为了锻炼新老同志的课堂教学能力,对于没有教学经历的同志都进行试讲活动,对于青年同志从严要求。主干课程均安排由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讲授,青华教师则担负外系或本系的语言课教学工作,以得到教学实践的机会。1986年起分配来或代培返校的研究生陆续充实到教研室。其后几年考取博士研究生4人。

教学工作

1981—1982年间,由于派出教师到兄弟院校进修,,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广泛收集各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自编讲义、各门课程考卷、汇集起来认真消化研究,从而对于国内教改水平动向做到心中有数。

1981年下半年至1982年上半年,较集中地组织人力对东北地区、北京地区、武汉地区、上海地区和南京地区的部属单位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当地高等工科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办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总计走访了27所院校,9家船厂和10家研究所。以及中船总公司主管单位。基本上摸清楚了本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和毕业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在认识上区分了计算机专业人才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差异,提出了“软硬结合,面向应用、面向系统”的专业方向。

1982年9月派人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座谈会,明确了在贯彻教学计划中抓住主干设程,打好三个基础(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实践),这对学院修订教学计划具有很大意义。我们在教学计划方面,基本上是1981/1982届为一个计划,1983,1984为修订计划,1985/1986届又修订了一次计划,1987届再次修订。教学大纲制订方面,1983年第一次编写,1987年第二次编写。

1990年上半年,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大纲进行修订,通过了院专家组的审查,新订的计划和大纲体现了扩大专业后,软硬件结合,侧重应用。本专业课程自1982年起陆续开出,教研室克服了困难,自力更生,按照1981届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组织课堂教学,计算机导论与语言、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微机系统与应用等主干课以及计算机网络、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分析与应用等选修课,都为第一届学生开出。教材均选用工科院校普遍采用的教材。主干课程全部由讲师主讲。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

语言课上机均在计算中心CJ-709,S-0/9机上实现。汇编程序设计课1981届因讲DJ-130机上机到南京航空学院,1982届到江苏工学院,1983届起改讲Z-80,在院内解决。操作系统课上机实验是自1982届开始的在Ducl-68000机上进行。编译原理课上机实验是在S-0/9机实现的,自1981届开始;数字逻辑课实验自1983届起进行,在电子实验室。计算机原理组成实验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一部分利用面包板和集成块组搭运算、存贮部件,另一部分则在实验台上进行。微机原理与应用实验课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主要在TP-801单板机上进行83届又进行了组装系统的大型实验。

在第三学年的上学期,组织一次认识实习,教师带领学生去上海了解计算机在造船工业中的应用情况,组织参观中船总公司应用软件开发中心。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求新造船厂以及计算机厂、所等,请工程技术人员作报告。参观大型计算机和应用项目,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并对计算机在造船行业中的应用有所认识。

毕业设计第一次组织是在1985年上半年,遇到困难较大,主要是因为科研工作开展较少,课题不多,另外设备不足,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顺利完成了任务。选题大致可分为:数据处理类20个,科学计算类2个,硬件类4个,系统软件类4个,应用类4个。

计算机专业评估

1988年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参加国家教育组织的第二次专业的教学评估试点。由院教务处和原自动控制与计算机系组成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组,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准备,经过院专家组预评。在6月,由上海交大、浙大、南工、厦门大学,上海计算机厂等单位组成的教委评估小组进驻我院。评估组对计算机专业创办历史比较短、设备条件比较弱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认为专业发展初具规模,基本条件已具备,下一步应是上水平跨第二台阶,对现有的设备条件提出了意见。

计算中心与实验室建设

在组织机构调整的基础上,计算中心在人力紧缺的条件下,经过一年奋力工作,就在1981年底将CJ-709机从上海中华造船厂搬运来院,并建好计算中心的第一个机房,立即复机成功。对外开放由于该机系小规模集成电路和部分分立元件的老式机器,工作不稳定,磁鼓,光电输入等设备也都经常出现故障。维护人员花费了很大精力,使该机正常运转近三年的时间,解决了当时的急需。

1982年底,引进S-0/9微型计算机系统两套,共计10个终端,经过开发,于1983年底正式开放。1984年初,添置APPLA-П机20台。以上这些设备均系安置在计算中心,面向全院服务。

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与课堂教学的进行同步进行,首先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课添置了复旦大学电子工厂生产的组成原理实验台4套,保证了在第一遍开出计算机原理课的同时就开设了一次大型实验,其次配合微型机原理与应用课添购TP-801单板机20套,开出微机单板机实验4~5个,并组织了1.5周的大型综合实验。配合毕业设计添置IBi-PC/XT4台套,Duol-68000微机系统一,5台终端。使实验室初具规模。

主要的骨干课实验都已开出,指定选修课、实验也逐步开出,在一些兄弟院校尚很少开出的可靠性实验、CAD实验等都已逐步开出,并得到完善。硬件实验室除了原来单板机和组成原理2个分室外,新建了数学逻辑实验室,正在筹划建立智能控制实验室,逐步形成我们的专业特色。1988年以来,计算中心新添了一批微机,满足全院学生上机的基本要求。

科学研究

1983年末开始开展了一些应用课题研究工作,计有“院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小型船厂物资管理系统”“学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课程表编排系统”等。以青年教师为主力,1984年中船总公司下达了总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的任务,一为办公厅子系统,一为物资管理子系统。由科研处牵头,落实到计算中心和计算机教研室。随后又增加了院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系办公室管理系统课题。

1985年4月,由中船总公司软件开发中心主持,对中小船厂物资管理系统、船院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和学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技术鉴定。这些初步成果为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1985年底,先后又承接了镇江铁路电话巡回检测装置(单板机控制)、第六地质普查大队数据库系统等项目。

1988年至今,本系承担了“自主式军用智能数据库应用研究”“图形研究环境的建立”“海情模拟仿真研究”“专家系统图形显示系统”等军工课题;承担了“基于多类逻辑的知识表示与拟然推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有“四机容错系统的设计”“院图书馆微机管理系统”“新型实用单片机在线仿真器研制”“以太网实时系统研究”等科研项目。承担了对外科技合作项目有“南京铅锌银矿管理系统”“青岛港务局管理系统”“武进塑料机械厂管理系统”“湛江理麻机微机控制系统”“扬州无线电仪器厂智能高压峰值电压表”“总公司国际事业部的5S管理子系统”等。通过这些课题出了成果,促进了学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1989年,“中船总公司办公厅系统”课题获总公司计算机应用一等奖,“印刷电路板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包CADpBⅠ. Ⅱ版”“电机特性计算机测试系统”获院科技三等奖;“APPLE Ⅱ微机与TP801单板机连机通信”获院科技四等奖;“微机原理与应用的CAI系统”获院科技成果二等奖,获1990年总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1990年,“湛江理麻微机控制系统”获院科技二等奖,“四百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微机检测系统获三等奖,总公司事业部5个子系统获四等奖。这些科技成果的产生,促使本系院科研和科技服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采访整理:万旻 谢凌燕  摄影:万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