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志富,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等前沿基础科学研究与重大科技攻关任务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30余篇。2020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在日前校党委开展的“先锋90后”评选活动中,李志富入选“先锋90后”青年党员。
每攻克一个科学难题,李志富都会选择一张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图作为电脑屏保,目前已经攒下十余张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屏保”,偶尔欣赏之余,也给自己一个激励,“已经把这个问题攻克了,那么我下一个突破点在哪呢?”作为90后教授、“先锋90后”青年党员,李志富而立刚过风华正茂。他喜欢和学生交流,热爱科研事业,从生命的深处仰望世界努力攀登,期待“攻破一道道难关”。
引导学生重燃专业学习激情
“你们要成为怎么样的人?”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李志富这样问学生。结合课程内容,他会介绍我国近代力学科学与技术领域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简史和代表性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不断形成对先辈的尊敬和认同。“将来我们能不能像这些大师一样,代表我们国家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李志富认为学习和思考密不可分。通过一个个提问引发的思考,促进学生对学习、对科研的投入,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课堂上用几分钟介绍研究方向的前沿内容,布置开放性题目供课后学习整理,这是李志富2016年从事本科教学后养成的习惯,“题目会根据所学知识稍微拔高,让学生努力一下就能够得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李志富深知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这个行业里面最紧缺的人才是什么,最需要攻克的问题是什么。不仅在心理上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也让学生在能力上不断提升,有足够的能力面对风雨迎接挑战。”
有些学生家长担心学习船舶相关专业就业有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在家长影响下动了换专业念头。李志富就给学生介绍专业发展前景和科研前沿内容,让学生逐渐了解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专业知识学得够扎实,无论想进入哪类岗位,都不受行业影响。”不仅让肯学习的同学对专业的兴趣进一步加深,还让那些对专业兴趣不大的学生,重新燃起专业学习的激情。
陈永强是2020届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生。他对开放性题目“关于极地破冰船在冰区推进性能和阻力性能会发生怎样变化?”非常感兴趣,课后找到李志富答疑解惑。“本科生做理论研究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当时他离毕业只有一年半,时间比较紧,我就根据自己对冰区的了解,又布置了一个开放性作业:针对船在冰区怎么减阻,让他设计了一个破冰船船首减阻装置。陈永强反应很快,一个月左右就把发明专利弄好并随后授权了。”在李志富的持续指导下,陈永强撰写完成了3篇学术论文、6篇专利,其中有5篇专利取得授权。后来陈永强推荐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很顺利就录取了”。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在学校,学生一般也喊我老师,平时交流或者出去玩时就直接喊名字了,我就像他们的兄长一样。”作为一名90后教授,李志富除了上课做科研,还兼职2018级船海3班班主任带本创。
班级孙浩东同学接触“船用水冷燃机废气余热回收发电装置”本创项目时刚读大二,专业知识学习还不够深入,思维相对也比较局限,项目开展陷入困境。李志富提示他:“我们国家的船舶要跑北极航线,最大的特点就是温差大,热电元件发电的温差越大效率越高。”听了建议之后,孙浩东心中迷雾逐渐消散,最终从模型到仿真产品都做了出来,项目拿了特等奖,并且获得中船集团产业化推荐,朝该方向发展。李志富介绍,“参与本创计划的几位同学一开始成绩不是很好,但是通过做本创,发现成绩提上来,思维更开阔本创内容也更加丰富。”
本创项目需要团队协力完成,孙浩东没有担任过班干部,李志富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组织领导能力。“不要把比赛简单的看成制作模型,要把它看成一个科研项目,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组织地把其他学院的同学结合在一起,共同将这个项目做得更好。”孙浩东深受启发,5人团队逐步扩充到12人,今年又申报了两个本创项目。
李志富和研究生年龄相仿,最大的只比他小两岁,一般也只相差四五岁。他的电脑里针对每位研究生建立了一份文档,里面有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反馈。研究生一入学,李志富就依据本科专业和兴趣为学生制定研究方向,平时要求每周围绕各自专业方向读3到5篇中外文献,思考论文运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并且总结创新的地方,以及有没有不足或者没有做到的地方,“这种方式能够让我及时了解,学生有没有脱离研究的方向,以及学习研究深度和广度。”
“师生关系不只是存在于在学校内的那几年时间,我对每一位学生都说,离开学校以后,都还是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李志富推荐到船级社的一位研究生,去年12月已经签约,目前在船级社提前实习,“最近他在做一个新型采油平台,遇到问题就想到来找我,给他大概指点了一下,告诉他可以运用哪些方式解决,今年3月份的时候已经顺利完成。”
瞄准最前沿深耕蓝色国土
“九州手机登录入口,九州(中国)的科研环境很好,我觉得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持续深耕同一个方向,把国家最需要的,推向世界最前沿的高度,同时还是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重要职责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基础。李志富紧密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江苏省海洋开发”等重大需求,以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设计研发为服务对象,深耕深海工程与极地工程前沿领域。
李志富2016年来到九州手机登录入口,九州(中国),正好赶上国家大力倡导北极航线,“我以前做结构,后来做载荷,正好极地工程里面又有流体力学问题,又有结构力学问题,所以自己就以此为切入点开始做极地工程了。”李志富认为做研究不能凭空想象,一定要看国家需要什么,同时要与学校本身的特色结合起来,“深海工程和极地工程这两个方向是我们国家大力倡导的,研究涉及到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应用数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就逐渐凝练出了我们学校自己的基础科学问题。”
2018年,在攻克极地海冰动态演化问题过程中,里面有一个高阶奇异积分导致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李志富通过课堂教学发现经典教材里面存在相关内容,讲课的过程中给了他灵感,“所以说讲课和科研也是相互促进。一个好的科学难题攻克之后,它必然要用到好多基础理论,从数学到专业知识,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本身就加深了自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在科学研究中,他围绕极地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方向,针对冰区环境载荷分析难题,系统建立了冰缘区流场动力响应与内冰区海冰动态演化理论模型与数值方法,揭示了极地海况时空演化特征与冰裂纹动态扩展机理;提出了冰下潜体大幅运动与诱导水弹性波流固耦合模型与分析方法,探明了冰内波动现象的群速度特征与能量传播机理;开发了多尺度海冰耦合流场数值计算方法与近似分析模型,形成了极地工程装备冰水载荷预报技术;推导了限制水域海冰应力波理论解析公式,奠定了冰水池模型试验误差分析理论基础。
他所提的分析技术和工程装备已应用于我国多型海洋装备的设计研发与渡河、渡海等作战防卫任务,为海洋装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海洋强国发展战略贡献了青年力量。